
初为人母,是个很奇妙的体验,在陪娃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以前想象不到的事。在陪娃玩玩具或读书的过程中,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:
我以为玩具应该这样玩,我以为宝宝会对这个感兴趣,但事实恰恰相反,我一次次的预测与想当然被宝宝打破。我的“自以为是”如一个个玻璃球,嘎嘣一声,掉在地上,脆脆的响声,很嘹亮。
触摸玩具书:
5个月时,我给宝宝选的第一套书——小鸡球球触摸玩具书。
对于触摸玩具书,我以为带着BB器的绒绒毛会是他最感兴趣的点,刺激触觉会很有趣。但事实是,引导他多次尝试,都不太感兴趣,最感兴趣的是抓着洞洞翻动纸板。
手偶书:
6个月,朋友送的手偶书——小兔巴尼手偶书
对于手偶书,我以为毛绒手偶会是他最先尝试的东西,毕竟毛茸茸的大耳朵很醒目。但事实是,他第一看到的是书的厚纸板,他最感兴趣的依然是书的硬纸板,去抓,去摸。
不倒翁:
6个月,朋友送的不倒翁——猫头鹰音乐不倒翁
对于不倒翁玩具,我以为“不倒翁摇而不倒”会是他感兴趣的点,用手碰一碰会是他的尝试方式。但事实是,他首先去抓的是不倒翁的两只手,沙沙作响,一遍遍得抓捏,,百玩不厌。原来这个阶段他最感兴趣的是响声,响纸的设计很妙。
布书:
6个月,我给宝宝选的第二套书——贝恩施小布书
对于布书,有了前面响纸的启发,这一次我以为响纸会是他最感兴趣的点,封面封底的咯吱咯吱响声。但事实是,他第一反应是去抓,然后抓到了牙胶,开始啃。最感兴趣的是挂件——牙胶。
很多时候,你以为的“点睛之笔”,不一定是用户的眼光所在。做产品也是一样的,我们费尽心思设计的小心思,精妙之处,到了用户那里也许是最先被忽略的点,这些“点睛之笔”无疑成了自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