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游戏、刷视频、唱K……当今社会,人们用来打发时间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。在古代,人们无聊时也有许多解闷的途径,孔明锁、七巧板、华容道等益智玩具便是常见的选择。
孔明锁,又称鲁班锁、八卦锁,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,也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智力玩具,被称作“中国人自己的魔方”。

孔明锁(图自图虫网)
千年起源
中国古代工艺发达,但在相对轻视技术的文化传统影响下,对于工艺做出系统介绍和总结的著作却比较少。孔明锁长期被看作是一种魔术,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文字介绍,是在它诞生的两千多年后。
清末光绪年间,唐芸洲石印的魔术书《鹅幻汇编》中,孔明锁名叫“六子联方”,书中配有插图,称它为“乃益智之具,若七巧板、九连环然也。其源出于戏术家”。
其实,孔明锁历史悠久,且起源众说纷纭。
相传春秋时期,鲁国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,用六根木条制作出了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。儿子忙碌一夜,方才拆开玩具。因此,后人称其为鲁班锁。

孔明锁(图自图虫网)
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在三国时期,诸葛亮(字孔明)把鲁班的发明制成了玩具,让士兵在休闲时玩乐。时间一长,人们把这种改进后的玩具叫做孔明锁。
这些传说并不完全可信,孔明锁真正的原型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榫卯结构,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运用。
益智玩具
孔明锁是一种复杂的、高度技巧性的榫卯关系,不用钉子和绳子,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,展现了一种看似简单却不平凡的智慧。
结构样式多样、制作技艺精细,是孔明锁的一大特点。孔明锁由最初的三根、六根、九根木条组成,三维拼插,内部凹凸啮合,外观严丝合缝、十字立体,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八根、二十九根、六十多根等多种样式,外观与结构变化更是无穷无尽。
孔明锁历经选材开料、粗坯成形、后期处理三大流程,再经过锯割、刨削、画墨、截头、开榫、刹榫、推槽、镂边、雕花、镶嵌、檫漆、描金等三十八道工序,方能制作完成。
由于形状和内部的构造各不相同,孔明锁一般都是易拆难装。拼装时需要仔细观察,认真思考,分析其内部结构,因此有利于开发大脑,灵活手指,是一种很好的益智玩具。

孔明锁(图自图虫网)
聪明的古人利用孔明锁结构,制作出了一些便于生活的实用用具。过去,山西农村妇女们用的绕线架就是三根和六根的孔明锁结构。一个平面的线板一般只可以绕一到两种线,而孔明锁结构的绕线架就可以同时绕六种不同的线。
如今,孔明锁已不再仅仅被视作魔术或玩具,而是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象征。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馆新馆利用若干个积木般的块体相互咬合,整个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孔明锁造型,外表美观,结构合理。
风靡欧美
孔明锁很早就由广州口岸的外贸出口传播到欧洲,在英文中一般叫做“Six-Piece Burr”(意为六片插木)。欧洲人知道其起源于中国,因此还有个别名叫做“中国十字”。
19世纪初,欧洲讲德语的地区有一种叫做“老十字”的插木玩具,被看做是孔明锁在西方的演化产物。经典的“老十字”由12块相同的插木构成,也有由6块、24块、36块构成的。德国版的这种“孔明锁”一般体积更大,但并不太难,比起传统孔明锁对智力的挑战,它更多考验的是玩家的耐心。

孔明锁(图自图虫网)
1970年代,美国数学家比尔·库特使用电脑研究了孔明锁的诸多变化,并在著作《六片插木的电脑分析》中给出了一种更为复杂的组合结果:约3500万种可能的排列方式,其中近600万种可以组合或拆开。
一个古老的玩具,折射出一个民族古老文化的传承。孔明锁以其古朴的外表、对称的形状、神奇的内部结构,得到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追捧,将中国智慧推向了国际舞台。